
英、日
兩國重大的財經變革
引發了全球匯市的大幅波動。
日本央行
1月份出乎市場預料推出負利率政策,
日圓
波動率創去年3月以來新高,
英鎊
也因『英國脫歐風波』出現大幅波動,
衡量全球匯率市場波動程度的
摩根大通全球貨幣波動性指標,
今年2月份平均位於11.5%的水位,
是過去6年中波動最大的2月份。
就過去經驗,
2月份通常沒有特別重要的央行會議,
往往都是一年當中相對平靜的月份,
但今年卻出現異常波動,
令人擔心以前本來波動就相當大的3月份匯率市場
會不會有更大的動盪。
近年來全球央行持續寬鬆貨幣,
各種工具不斷出籠,
降息、QE、LTEO、逆回購與降準等,
更於近期進化至負利率,
且在負利率的基礎上還進一步降息;
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全球經濟乏善可陳,
各國央行的2%通膨目標更是遙遙無期,
甚至
愈是寬鬆愈見通縮,
顯示政策的有效性已受到嚴峻的考驗。
以往市場認為切勿與央行對作,
但近期投資人意識到央行貨幣政策的侷限性,
反而反其道而行,
開始挑戰各國央行對該國貨幣的掌控性。
整個貨幣大戰的戰場由國與國之間,
向下延伸至國與國以及國家與投資者之間,
這也代表
未來全球匯率市場的波動將加劇,
因為市場的參與者變多,
流動性卻變小。
在倫敦和紐約這兩大全球外匯交易中心,
日圓、瑞郎和澳元
的成交量過去1年都出現減少,
波動性提升的情況,
因此2016年對全球匯市是充滿挑戰的一年。
『利差』是牽動貨幣趨勢的重要力量,
當各國利率存在差異時,
投資者通常希望將資金投向利率較高的國家,
拋售低利率國家貨幣及資金,
買入高利率國家的貨幣及資產,
此種套利行為
會拉升高利率國家對低利率國家貨幣的即期匯率。
但近期一些主要貨幣走勢很明顯與利差走勢背離,
市場變得扭曲,
且在全球央行步調不一的情況下,
避險需求的推動力量造成匯市的異常現象。
2月27日上海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後的公報宣示並無實質作為,
全球央行仍缺乏共同行動的信任基礎,
因此對於近期貨幣市場的波動,
以及匯率競貶大戰的形成,
並無改善的契機。
3月份可稱為全球央行月,
歐洲央行3/10日召開會議,
宣布擴大寬鬆全面調降利率;
日本央行3/15日,
美國聯準會、瑞士央行、英國央行均在3/17日,
台灣央行在3/24日,
都將召開利率會議。
眾所矚目的是
美國聯準會的利率決策,
市場關注的焦點
是在會後對於美國通膨前景的預期與今年升息可能的次數,
對於資金大幅的流動仍具相當大的影響力。
而瑞士央
行會不會也加碼負利率政策,
也是焦點之一。
至於
台灣央行,
目前市場一致預期此次降息的機率很高,
降息後對於台幣匯率與股市影響甚鉅,
將牽動台股行情,
值得注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